當同行們的海外戰線越拉越長、銷量捷報頻傳時,廣汽,這家老牌車企,終于也開始加快腳步。
11 月 10 日,陳家才即將加盟廣汽集團的消息傳出,廣汽集團發布的 " 干部任用公示 " 證實了該消息。公示中,陳家才任廣汽集團副總經理,負責 " 國際化、戰略發展及人力資源 ",另有 5 人同列擬聘副總經理名單。
陳家才的加盟,是否能加速廣汽的出海戰略,能否通過人的重構推動業務的重構,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。
從公開履歷看,陳家才長期在整車企業的市場與海外業務部門任職,曾在北汽福田、奇瑞汽車及捷途國際營銷公司工作,也短暫任職于賽力斯集團海外 BU。他的職業路徑主要圍繞中國品牌的國際業務展開,經歷過 " 從零開始搭建海外團隊,從傳統營銷向新媒體營銷、生態營銷轉變,業績實現從 0 到 1" 的過程。

從業績上看,2025 年前三季度營收 669.29 億元,前三季度虧損 43 億元。雖然整體承壓,但海外業務正呈現出少數還在往上走的狀態,2025 年上半年海外終端銷量 5 萬輛,1~9 月同比增長 36.5%。對新任董事長馮興亞而言,讓出海業務發揮更強增長動能,是當下不得不做的一步棋。
從行業維度看,這一步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。2025 年的中國車市,正在經歷罕見的 " 三重內卷 " ——價格卷、技術卷、流量卷。比亞迪和理想的技術領先、奇瑞不斷刷新的出口規模、上汽穩扎歐洲主流市場,均讓傳統車企的壓力陡增。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向上,廣汽啟動轉型的時機偏晚,自主品牌還未見爆發,合資品牌的 " 安全墊 " 又在快速塌陷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把戰略重點向外轉、尋找新的市場空間,成為 " 不得不做 " 的選擇。

對比同行,廣汽的海外節奏確實略慢一步。2025 年前三季度,比亞迪海外銷量達 69.7 萬輛,奇瑞 93.6 萬輛。相比之下,廣汽此前出口主要集中在中東、東南亞和非洲部分市場,未形成穩定規模,也缺乏本地化品牌運營能力。換句話說,此次人事調整并不是 " 從 0 到 1" 的變革,更像是 " 組織補位 " 的動作。
補位本身也是難事。對廣汽而言,挑戰不止在 " 走出去 ",還在于 " 扎得下 "。海外市場門檻高、投入大,短期很難形成利潤。更何況,廣汽成長于合資體系,內部流程強調審慎與層級管理,這種管理模式在國際化拓展中往往顯得保守與遲緩。
盡管如此,廣汽的海外布局仍在加速推進。到 2025 年,其海外業務已覆蓋 85 個國家和地區,建立了超過 570 個銷售網點,并在全球范圍內布局了 5 座海外工廠和 7 個中轉倉。廣汽自主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及 10 月累計海外終端銷量超過 6.5 萬輛,較去年有所增長,但與比亞迪、奇瑞等同行相比,仍存在明顯差距。
陳家才在此時補位,能否快速融入、推動機制更靈活需要觀察。但對于廣汽而言,這既是一場補課,也是一場押注。無論結果如何,可以肯定的是,廣汽已經無法再依賴舊有路徑生存,它必須在新的全球競爭格局中重新定義自己。就如馮興亞所言" 初心不改,路徑要變 "。
星河商業觀察